首頁

旅人的眼睛-萬種的風情
字級:

生養萬物的山海土地,在未有文字之前,文學與文化精神早已形成。人們為了生存,所以勞動,先人為了傳承,所以將關於祖靈及傳統,用歌聲、傳說、故事留下記憶,使後來的人得以有跡可尋,用記錄聲音而後轉化文字,遂使口傳成為銘刻記憶的方式,而擅長寫作的文人雅士們,則以經歷、踏查的方式,寫下所見所聞、所想像的景觀。旅人的眼睛,描述的是不同時期觀看台南的外來者,以及自台南向世界出發的冒險家,隨著他們筆下的經歷,一探台灣境內與境外的萬種風情。

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,居澎湖外洋海島中;起魍港、加老灣,歷大員···。斷續凡千餘里,種類甚蕃。別為社,···性好勇,喜鬪,無事晝夜習走···能終日不息。
陳第,〈東番記〉

明萬曆30年﹝1603年﹞沈有容來台剿滅倭人(日本人),隨行者有陳第,所著〈東番記〉,後人收錄在沈有容《閩海贈言》中。在這篇描述台灣最早的古典散文中,可以看見台南平埔族的生活樣態,以及風土民情。

社裡朝朝出,同群擔負行。野花頭插滿,黑齒草塗成。賽勝纏紅錦,新粧掛白珩。鹿脂搽抹慣,欲與麝蘭爭。
沈光文,〈番婦〉

「海東文獻初祖」沈光文(1612-1688),1651年間因颶風飄流到台灣,明鄭時期來到台南,後因受鄭經排拒,避世於目加溜灣社﹝今台南善化﹞,開始教學。對於在地文化有所貢獻的沈光文,寫了不少描述平埔族生態與生活的詩作,充滿活力的勞動社會,是代表原初台南的鮮活意象。

鐵板沙連到七鯤,鯤身激浪海天昏。任教巨舶難輕犯,天險生成鹿耳門。雪浪排空小艇橫,紅毛城勢獨崢嶸。渡頭更上牛車坐,日暮還過赤嵌城。
郁永河,〈台灣竹枝詞〉

台灣最早的竹枝詞是1697年(康熙36)郁永河《裨海紀遊》中的〈台灣竹枝詞〉、〈土番竹枝詞〉,第一首即寫鹿耳門形勢的險峻,面對特殊的風土與事物,藉由竹枝詞及散筆自註,靈活描寫台南俚俗,風趣驚奇。

混濁的波浪表面,看起來連熱帶近午的燄陽都無法使它反射光線。在這個濁而無光的奇怪海域裡—極言之,水的荒原中,一葉舢舨不知有何目的,和漫無邊際地重重推擠的波浪不斷戰鬥著似地,一味地往外海急馳。
佐藤春夫,〈女誡扇綺談〉

1895年之後,日本人佔領台灣,1920年代開始,日人作家因旅行、踏查、政治等因素來台,他們旅居的時間,短如佐藤春夫,約三個月;長如西川滿,定居台灣。在佐藤春夫《殖民地之旅》中,關於台南見聞如〈女誡扇綺談〉,以小說的筆法描述安平「禿頭港」及「廢屋」的故事,有其旅人之眼、異國風情,也有著台日之間的情感追尋。關於日人對台書寫的作品,尚有西川滿的《赤崁記》可為代表。

1937年岸東人主編的《台灣日報》學藝欄,發表了不少與台灣有關的作品,作者是暫居台南的國分直一、濱田隼雄、新垣宏一等人。1940年,內河邦芳、中島源志等人組成「台南短歌會」,安井貞文等人組成「南方文藝研究會」;1941年,台日作家,水蔭萍、喜多邦夫等人組成「文藝台灣台南支社」等。戰爭時期,日人作家活躍於台南,留下許多在台灣的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