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時局下的文學堅持
字級:

台南,在17世紀是開台的首要之都,歷經4個世紀,首都成為古都。隨著台灣的發展變化,台南始終在文化上有著足夠的力量,無論時局如何變化,在19世紀進入現代化的台灣,直到現今仍有許多痕跡可證。在地理與人文上,台南匯集了傳統士紳與現代化知識份子的能量,無論政權如何轉變,台南永遠擁有再生、蓬勃的可能,而作家也就一字一句、一步一腳印地積累出美好的文學見證。

我已習慣了現在台南的風貌與氣息。我已看不見台南有異國的情趣。我也成為混雜在平凡市井小民中的一人,走在台南的街道上。而台南會成為我小小的歷史書頁中之一頁。龍瑛宗,〈給一位女人的書信.第二封關於台北與台南〉

1945年之後,從日治跨越到戰後的作家,默默地的為台南積累文學資產,轉換語言的困難與尷尬,作家們彼此相挺,堅守發表的園地,例如龍瑛宗雖然僅有短短數月在台南主持「中華日報.日文文藝欄」,卻幫助了習慣於日語創作的作家,適應新的時代來臨,葉石濤即是在此時接受磨鍊的機會,開始嘗試中文創作。隨後的王育德、黃昆彬、蘇新、邱永漢等人,以文學書寫台灣歷史;而1949年之後,遷台作家移住台南或過境台南者,所創發的作品今已成為台南文學的一部份,譬如紀剛、趙雲、馬森等人。同時期,也有自日治走向戰後,轉化為文化考察者如吳新榮等人,致力台灣文史工作。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的作家們,在生存奮鬥史中,為台南建立了豐美的新文學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