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原鄉的視野-筆耕在台南
字級:

概說

雖然歷史的長河對我們而言猶如一縷游絲,為了摸索前人的容顏,我們奮力越過斷層,尋找記憶的出口,用聲音觸動遙遠的夢想。

咬痛啊!熟蕃記號的烙痕,尋獲自我,重新定位,掀開本源台灣另一窗美麗的文化風景,點燃西拉雅未熄的火花,讓新時代西拉雅的生命之歌激盪迴響!——萬淑娟〈生命之歌〉

「台南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」,從在地台南出發,擎起「文化復振」的旗幟,開始尋找遺失的傳統,以及被遺忘的母語及文學。原住民作家以詩、劇本、小說,呈現出活潑的文學風貌。

原民的聲影

此日剛逢太乙因禋,儒風別有瓣香陳。社中福醴元宵宴,樓上文光列宿神。珠璧五星天闢運,燈歌萬戶地生春。夜來火樹銀花發,藉卜科名桂杏新。——施瓊芳〈臺陽上元日奎樓春祭魁星〉

道光年間,台南人施瓊芳、施士洁父子,分別於1847及1877年取得進士。此詩應寫於施瓊芳尚未取得進士之前,在「火樹銀花發」的元宵節,藉著日月輝光求吉兆。
此時期如王則修、許南英、蔡國琳、丘逢甲、胡南溟、黃佺、謝國文、趙鐘麒等在地文人,無論是詩、賦、散文多有精彩作品傳世,風格多元,重視人道關懷及本土風情的書寫,使得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,進入茁壯、開花時期。

本土文人的興起

此日剛逢太乙因禋,儒風別有瓣香陳。社中福醴元宵宴,樓上文光列宿神。珠璧五星天闢運,燈歌萬戶地生春。夜來火樹銀花發,藉卜科名桂杏新。——施瓊芳〈臺陽上元日奎樓春祭魁星〉

道光年間,台南人施瓊芳、施士洁父子,分別於1847及1877年取得進士。此詩應寫於施瓊芳尚未取得進士之前,在「火樹銀花發」的元宵節,藉著日月輝光求吉兆。

此時期如王則修、許南英、蔡國琳、丘逢甲、胡南溟、黃佺、謝國文、趙鐘麒等在地文人,無論是詩、賦、散文多有精彩作品傳世,風格多元,重視人道關懷及本土風情的書寫,使得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,進入茁壯、開花時期。

日治初期,台灣社會仍有抗日者,在文學中可見痕跡,而日本政府亦時有籠絡台灣文人的作為,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台南等幾個主要城市舉辦「饗老典」,藉由共同的文字(漢字)與文學體裁(漢詩),拉攏傳統文人。台南詩人參與程度雖有不同,但在那時代氛圍下,藉由詩作諷諭時事,或藉景寓情,埋藏心思的作品也不少。

登高遙望白雲間,渚壁沙明水一彎。唱晚漁歌喧鹿耳,驚秋樵響亂崗山。忍著落日江東去,又見孤鴻海上還。如此秋光太蕭瑟,鯤濤猶自憾江闕。——謝星樓,〈嵌城秋塱〉

時局變化太快,詩人在自我追尋中有對於所處之地的認同,對於未來的期盼,有其身為遺民的感嘆。

書院詩社薪火傳承

自1685年沈光文、季麒光創立「東吟社」後,漢文化在台南開始深耕,府城文人切磋文藝之地,目前見於《台南市志》有五:東社(今東門路彌陀寺)、西社(今關帝廟)、南社(今法華寺)、北社(今北門路黃蘗寺故址)及中社(今中正路奎樓舊址)。 而民間自發性設立的文學團體,較為重要的有:1810年(嘉慶15),陳震曜等創「引心文社」;光緒4年(1878)許南英、汪春源等創「崇正社」;光緒15年(1889)唐景崧等創「斐亭吟會」;以及光緒17年(1891)由許南英、蔡國琳等創「浪吟詩社」。後者除遙接「東吟社」傳統外,也開啟日後「南社」的形成與發展。

1906年成立的「南社」,是當時台南地區古典文學的領導中心,直到1930年代,因年輕世代另組春鶯、桐侶吟社而式微至1951年併入「延平詩社」。此外,綠社、學甲、登雲、白鷗、嶼江吟社、北門吟社、蘆溪吟社以及女性詩社秀英吟社、珊社等詩,亦分佈台南各地,形成百家齊放的局面。

舊是讀出讀書處,今為南社廳。文昌分瑞蔭,廉訪表觀型。惜字開尊聖,充租惠執經。題碑傳樂善,祖澤頌長齡。——施鈺,〈南社書院文昌隔並考〉

隨著科舉考試的推行以及府縣廳學與書院的設立,台灣社會逐漸邁向漢化/文教化/儒學化,隨著清帝國統治日久,為培養在地人才,書院遂相繼成立。位於台南且較具代表性的書院計有:康熙43年(1704)的「崇文書院」,康熙59年(1720)的「海東書院」;雍正年(17264)的「奎樓書院」及光緒12年(1886)的「蓬壺書院」。上述「南社書院」位於府城南門外,係由海東與南社二書院結合而成,說明台南教化之一脈相承。台灣古典文學,源起於明鄭時期,一直存續至今,在明清及日治前期實為文學主流,後來新文學在1920年後逐漸取得主導地位,古典文學雖不備受重視,但仍與新文學並存,從未消失,這些都與詩人團體彼此相繫有關。

文學與地理空間的唱和

風雅斯文未式微,騷壇旗鼓壯聲威。固園秋好群仙集,莫是南皮舊會非。——趙鐘麒,〈南社大會固園〉

清領台灣以來,即有士紳提供文友聚集相和之處。例如黃欣、黃谿荃的固園,即是詩社成員間擊缽酬唱或與他社聯吟的交流之所。此外如吳園,日治時期開創的四春園、台南公園等地亦是。在上述這首詩中,即可看見甫創社15週年的「南社」在固園舉行詩會,生氣勃勃。此外不只是在地文人,亦有日人加入,如1896年台南詩人蔡國琳、趙雲石、陳修五與日本漢詩人北洲阿部貞、磯貝蜃城、石川柳城等人,在四春園酬唱賦詩。觀覽庭園之美,詩人心靈受景物之感動,筆下的文學作品則因此蘊含了作家對外在環境的體認與經驗,文學與地理空間互相唱和。